中国上海,2025年6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指导,中国科协青托工程促进会、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青科创联”)、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数智融合专委会(筹)、北京青科创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国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共同主办,并由在沪的国内外顶尖高校校友会共同承办,为期两天的“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在上海圆满落幕。
活动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要指示为引领,汇聚百余位具身智能领域顶尖青年科学家及上市公司企业家等,通过“双百会”(百名科学家+百名企业家)模式,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双向奔赴”,共探技术转化新路径,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场景对接和产业化落地,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以组织为“融合之桥”
贯通科研与产业的使命担当
27日下午13时,“具身智能百名科学家 + 百名企业家链接大会”在第一财经主持人江予菲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在开场致辞中披露,基金会依托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已积累 5000 余名青年科学家,未来将以每年 5000 人规模递增,并通过青托工程促进会打造“科研 - 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张伟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作为国家级科技公募平台,致力于搭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桥梁。青科创联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将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本次大会以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的科创生态为抓手,跨越科研与产业化以及新兴技术与传统行业应用这两大鸿沟。基金会诚邀各界力量携手共进,以大会为契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基金会将持续发挥纽带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创建产学研用平台,全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以活动为“驱动之轮”
破壁“最后一公里”的核心传动轴
在27日活动的现场,五位来自高校的科学家分享了具身智能的前沿技术。随后的“科学家10分钟路演+Speed Dating”活动,则成为了与会的科学家及企业家们最印象深刻的部分。这恰是张秘书长提到的“供需对接,双向赋能”的具象操作。
五位科学家前沿技术路演亮点频出
(1)哈尔滨工业大学丁亮教授展示“机器人智能实时操作系统及生态项目”,其核心产品为六层架构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已应用于机械臂、足式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目标是 “让世界没有难开发的机器人” 。目前四家关联公司涉及机器人的操作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数字孪生系统,已实现数千万元营收。
(2)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鹏研究员带来 “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核心部件,包括多自由度末端执行机构等,与 “具身大脑” 结合,最终实现多任务通用。目前我们通过人机融合的方式解决多任务问题,比如应用在特种场景。
(3)上海大学解杨敏教授介绍 “XNav面向未来空间作业的通用三维导航系统”,其热插拔式自适应传感器融合技术解决了多元化应用场景下,导航系统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柔性快速对接,特别在工业场景下室内外的衔接物流,以及非标工厂中,XNav有明显优势。2027 年目标实现指数级增长。
(4)河北工业大学刘吉晓教授展示 “养老护理机器人及远程介护系统”,其机器人双臂负载可达 90 公斤,并实现全体表的数据覆盖,同时积累各层面的数据,未来通过分层的构架实现底层的可解释的安全和舒适。计划通过“机器人 + 远程介护”模式,为国家数千万失能老人的照护提供新模式。
(5)上海大学何斌教授分享“机器人核心部件与系统”相关的四个项目。通过机器人关节末端减速器的温度、力矩和振动数据,实现动作补偿和高精度控制。另外,团队在手指康复领域使用了新技术。其次,团队探索出一套非侵入式的系统,对机器人故障进行预测性维护。最后,在工业园区实现实时碳足迹检测,以碳排放量为核心的检测替代传统的碳浓度检测。
8个小组,Speed Dating环节实况
双百会快速匹配激发合作火花
SPEED DATING
茶歇后的 Speed Dating 环节中,硬科技创投联盟合伙人、上海硬核聚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丽亚作为此环节主持人,与百名科学家+百名企业家置身于高强度交互场域,打破传统会议的循规蹈矩,将痛点转化为深度链接契机。科学家携科研技术或项目移桌轮换,企业家凭需求清单定点守候,8组科学家×8组企业家,3小时内催生64场高浓度对话。
企业家第七组好太太集团董事长沈汉标在最后的总结发言环节,将活动喻为 “精准相亲会”——让大家产生深度精准地交流与碰撞;更是在会议结束当晚,预约其中四位科学家秉烛夜谈,深度探讨。第八组深圳瑞捷董事长范文宏更坦言,三小时与很多科学家增加了直接链接,希望能够在将来把公司的AI份额从5%,在三年之内提高到50%。
以合作为“聚变核心”
点燃科研产业化的链式反应
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 张贤
28日上午 9 时,“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主会议”隆重启幕。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张贤在开幕致辞中披露,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 56%,人工智能领域营业产值超 500 亿元,目前一方面持续打造高能级的科创载体,一方面融通赋能,积极引入更多高层次人才,“我们也将全力以赴,努力打造我们一直倡导的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能够深度融合,能够相互激荡的生态平台。”张贤副区长说道。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张伟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在28日的开幕致辞中也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他指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历来是中国科协的重点工作,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依托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汇聚上市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发起成立青托工程促进会和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致力于探索科研产业化新路径,服务产业由工程师红利向科研红利升级。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夏吟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试验区”)副总经理夏吟也在会上介绍,试验区地处闵行区西南部,是上海区域面积最大、可盘活土地最多的特色园区,交通便捷且配套设施完善,“我们始终坚持围绕智能机器人赛道,深耕整个具身智能及核心零部件的产业链。”夏总说道。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卢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国家战略》演讲中也指出,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大学的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要让企业做主体、企业来主导,但在深度融合中也客观存在着校企诉求差异、评价导向不同、融合机制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问题。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共创营启动仪式
在此基础上,会议现场进一步迎来了一个重磅签约与两个启动仪式,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注入实质性动能。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全球知名高校校友会与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三方代表共同签署协议,正式共建“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同时,“具身智能产业实战共创营” 也同步启幕,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秘书长庞清辉,副秘书长薛健(硬科技创投联盟创始人)为启动嘉宾。
“科学家或者科技型创业者可以找到上市公司合作、找到资金、找到场景、找到订单;产业方上市公司的代表或者是链主企业的代表可以找到科学家的资源、找到科研资产、找到合作伙伴、找到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所以说我们叫共创营。”薛总在启动仪式上说道。共创营以“每月精准对接”为机制,首期 30 人班已吸纳多个重点项目加入,通过科学家与上市公司的深度互动,实现技术需求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匹配,形成“研发 - 转化 - 产业化”的闭环生态。
双百会启动仪式
28日下午,“双百会・百位科学家与百位企业家链接会”由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和试验区董事长赵莉莉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构建常态化的产学研对接机制,通过定期举办 “科学家 - 企业家” 双百会,实现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据悉,双百会将延续 27 日 Speed Dating 环节的高效对接模式,进一步整合百位科学家的前沿技术成果与百位企业家的产业资源,重点围绕具身智能核心技术转化、场景开发、资本对接等维度展开深度合作。
以交流为“耦合枢纽”
校准产学研创新频率的共振腔
在6月28日上午举行的“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主会议”上,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及CTO、智源学者王鹤,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国家杰青兰旭光等12位教授与企业家分别就合成数据赋能具身大模型解析、展望人机共融的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展开分享,以交流为纽带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共振场。
在本次活动的最后,《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多模态感知与灵巧操作》、《具身大模型》、《具身智能技术商业落地路径》四轮聚焦前沿与实践的圆桌论坛掀起头脑风暴,高校学者、企业代表与投资机构围绕技术融合、场景落地、大模型赋能及商业化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三方视角的碰撞不仅拆解了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命题,更勾勒出"技术-需求-资本"协同创新的清晰图景。
结语
此次“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的召开,不仅是一场政产学研用金的深度对接会,更是中国智能产业迈向世界前沿的关键里程碑。活动以“具身智能”为切入点,构建起“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场景验证 - 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既响应了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也为全球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两天会议现场
从马桥试验区的空间载体规划,到创新中心的核心技术攻坚,再到共创营与双百会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活动形成的“上海模式”正打破传统产学研壁垒,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不仅是对“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决心 —— 以青年科学家为创新内核、以企业家为产业引擎、以政府与基金会为生态纽带,共同书写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为全球智能产业变革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0条评论